一杯茶,千里香,万里传。短短10余年时间,广西“瑶族油茶习俗”先后列入广西非遗、国家级非遗和世界非遗,并且改良创新快速走向市场,成为街头巷尾大众餐食。油茶是怎么来的?它与古代茶饮有什么关系,有无历史传承?为了寻求答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原院长官建文在退休后翻阅历代茶书,研究中国茶的传播脉络,《茶饮趣谈》一书应运而生。
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通过200件与茶有关的奇闻轶事,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讲述茶道蕴含的处世哲学与待客之道。中国茶故事如何常讲常新?官建文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媒体从业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官建文:第一,应该利用好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用受众(主要指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输出中国茶故事,讲好他们愿意听喜欢听的茶故事。
第二,可以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讲故事。中国茶借助文化艺术之船航行于全球江河湖海,可能比新闻媒体的传播更具潜移默化、深藏不露的效果。
第三,茶叶有极丰富的营养成分,包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茶鞣质、茶皂素等,还含有钾、钙、镁、锌、硒等矿物质。如何更便捷、有效地获取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通俗易懂地告诉民众,也是讲好中国茶故事的重要一环。
第四,利用各种人际交往方式讲好中国茶故事,传播中国茶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层面的外事活动、中外企业间的交往、文化单位及国民间的对外交往。
第五,传播中国茶故事,“讲”虽然重要,更关键是“做”——以商业化方式让中国茶饮走向世界。中国茶饮习俗繁多,各具特色,开发商业茶饮的潜力巨大,但要像咖啡那样,成为街头巷尾的大众饮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您是从退休之后才对茶学感兴趣,这种兴趣与年龄的增长关联性大吗?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茶产业、热爱茶文化?
官建文:我对茶史、茶饮、茶学小有兴趣,的确是在退休后,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任何传统文化,得不到年轻群体的认可与喜爱,未来是没有市场的。
首先,茶文化活动,主体应是青年人。要让青年人参与组织、参与活动,让青年人觉得有趣有味有收获。前面说到的讲好中国茶的故事,同样适用。尤其是利用文学艺术讲好茶故事、传播茶文化,大有所为,长有可为。
其次,茶文化教育包括在教科书中增加茶文化内容,举办茶知识讲座、成立茶文化兴趣小组、开设茶艺专业等;也包括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增设茶博物馆,等等。
韩国在每年5月25日都会举办五行茶礼,利用节庆活动搭建文化开云真人平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包括国际茶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都可以精心设计、巧做安排。
记者:饮茶在老一辈中国人的生活中比较日常化,当代消费者则更注重茶饮的功能化,比如为了提神、消食、美容,或者为了追求时尚选购新潮茶饮,您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官建文:茶虽然营养丰富,但含有,不提倡婴幼儿、孩童喝茶。对于喝可乐、气泡饮料及各种酸甜饮料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个转变开云真人过程尤其困难。所以,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参与茶活动,非常重要。
市场上的新式茶饮,如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包括各种罐装茶饮料,以喝可乐及酸甜饮料长大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拓展出一片茶的天地,为推动茶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式茶饮实际上都脱胎于我国草原民族的奶茶,是对传统奶茶的承传与创新。我国许多民族的茶饮都很有特色,用心挖掘、提炼、推广、普及,完全能开发出年轻人喜爱的茶饮品。比如广西恭城“瑶族油茶习俗”,原是全手工制作的餐食饮品,新开发的速溶油茶饮品,销量逐年增加。年轻人无暇坐下来慢慢敲出一碗碗传统油茶,但他们用豆浆机、破壁机“打”出来的瑶族油茶,也颇有味道。
记者:一杯茶饮,承载东方雅韵,蕴含中国文化。研究茶道,对您最积极的影响是什么?
官建文:我认为,喝茶有几种境界。第一种,视茶如水,牛饮、豪饮,分不出茶之“子丑寅卯”,解渴即可。第二种,是品茶人。能够对茶进行品味、品鉴,渴不急饮,不渴亦饮,是懂得并善于慢慢品味茶、享受茶的人。第三种,玩茶之人,品茶至极之人。卖茶人、做茶生意的人不一定是玩茶人。玩茶人是品茶、鉴茶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人。他们对茶之用、茶之利及饮茶不当之弊有深刻理解,能以茶养生,以茶理病,调理身心。第四种,悟茶之人。对茶之性、茶之道、茶之哲理,对茶与人生、茶与社会有深刻的感悟,能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他们能从精神层面“品茶”、理解茶。
说到对我的影响,也就是让我从第一境界进入第二境界罢了。当然还只是“进入”,在品茶之道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记者:《茶饮趣谈》一书中提到很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茶文化、茶业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笑谈趣说的背后细致得严丝合缝,对历史的考证、对古文的推敲都获得了专业人士的称赞。有什么特殊的幕后故事、写作技巧可以分享吗?
官建文:因为不是创作,也谈不上什么技巧,只不过秉持新闻工作的要求,对所选故事进行必要的遴选、甄别罢了。历史典籍中,有趣有味的茶人茶事茶故事很多,怎么筛选?当然跟个人的水平、评判及喜好有关。评判的一条重要标准是真实与情理。比如,唐玄宗与梅妃斗茶的故事,虽然有学者将梅妃视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女茶人,正儿八经地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介绍文章,但我觉得不靠谱,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因而将这故事放到“文学茶事”一节中。
“茶坛异事”一节都是传说,是异事,但并非全部都子虚乌有,个别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成分,如《胡钉铰诗》,《全唐诗》就收录了这位人称“胡钉铰”的人的四首诗;《金沙泉》,历史上真有过这样的泉,杜牧《题茶山》诗就专门提到这金沙泉。不过,有的故事,我仔细考证,觉得过分离奇,最终没有收录。
记者:很多作家都说,故乡是文学的根脉、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基石……您来自茶乡、为茶作书,如何看待故乡与创作的关系?
官建文:这本书,的确跟家乡的油茶有关。我喝油茶,喝了几十年,在外地工作,也常在家中打油茶。“瑶族油茶”是我国古代茶饮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都是家庭“自产自销”,即做即喝,从未外卖。近些年才走向市场,在广西诸多城市颇受欢迎,并且入选非遗。这引起了我对茶的兴趣,想研究恭城的“瑶族油茶习俗”是怎么演变来的。
陆羽《茶经》说,以往茶有两种食法,一是跟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成粥状;二是碾成末后用开水冲来喝,叫痷茶。现在大多数人采用的饮茶方法是用开水冲泡茶叶,这是明代才开始出现的饮茶方法。恭城的瑶族油茶是对古代茶饮的承传与创新,承传了古代添加姜、盐而煮来喝的方法,创新包括用专门的茶锅、茶槌,添加食用油,反复槌打茶叶与生姜等,把茶叶中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都激发出来,形成浓郁的茶汤。这种食用方法,在各种茶饮习俗中独树一帜,茶汤的色香味让人垂涎。
应该说,没有家乡瑶族油茶的华丽转身,我不会去翻阅那么多茶书,看不到那么多有趣的茶人茶事,也就不会有这本书。
一杯茶,千里香,万里传。短短10余年时间,广西“瑶族油茶习俗”先后列入广西非遗、国家级非遗和世界非遗,并且改良创新快速走向市场,成为街头巷尾大众餐食。油茶是怎么来的?它与古代茶饮有什么关系,有无历史传承?为了寻求答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原院长官建文在退休后翻阅历代茶书,研究中国茶的传播脉络,《茶饮趣谈》一书应运而生。
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通过200件与茶有关的奇闻轶事,融通古今、连接中外,讲述茶道蕴含的处世哲学与待客之道。中国茶故事如何常讲常新?官建文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媒体从业者,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官建文:第一,应该利用好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用受众(主要指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输出中国茶故事,讲好他们愿意听喜欢听的茶故事。
第二,可以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讲故事。中国茶借助文化艺术之船航行于全球江河湖海,可能比新闻媒体的传播更具潜移默化、深藏不露的效果。
第三,茶叶有极丰富的营养成分,包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茶鞣质、茶皂素等,还含有钾、钙、镁、锌、硒等矿物质。如何更便捷、有效地获取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开云真人官方APP下载,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通俗易懂地告诉民众,也是讲好中国茶故事的重要一环。
第四,利用各种人际交往方式讲好中国茶故事,传播中国茶文化。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层面的外事活动、中外企业间的交往、文化单位及国民间的对外交往。
第五,传播中国茶故事,“讲”虽然重要,更关键是“做”——以商业化方式让中国茶饮走向世界。中国茶饮习俗繁多,各具特色,开发商业茶饮的潜力巨大,但要像咖啡那样,成为街头巷尾的大众饮品,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您是从退休之后才对茶学感兴趣,这种兴趣与年龄的增长关联性大吗?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茶产业、热爱茶文化?
官建文:我对茶史、茶饮、茶学小有兴趣,的确是在退休后,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任何传统文化,得不到年轻群体的认可与喜爱,未来是没有市场的。
首先,茶文化活开云真人动,主体应是青年人。要让青年人参与组织、参与活动,让青年人觉得有趣有味有收获。前面说到的讲好中国茶的故事,同样适用。尤其是利用文学艺术讲好茶故事、传播茶文化,大有所为,长有可为。
其次,茶文化教育包括在教科书中增加茶文化内容,举办茶知识讲座、成立茶文化兴趣小组、开设茶艺专业等;也包括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增设茶博物馆,等等。
韩国在每年5月25日都会举办五行茶礼,利用节庆活动搭建文化平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包括国际茶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都可以精心设计、巧做安排。
记者:饮茶在老一辈中国人的生活中比较日常化,当代消费者则更注重茶饮的功能化,比如为了提神、消食、美容,或者为了追求时尚选购新潮茶饮,您如何看待这种转变?
官建文:茶虽然营养丰富,但含有,不提倡婴幼儿、孩童喝茶。对于喝可乐、气泡饮料及各种酸甜饮料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个转变过程尤其困难。所以,在校园开展茶文化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参与茶活动,非常重要。
市场上的新式茶饮,如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等,包括各种罐装茶饮料,以喝可乐及酸甜饮料长大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拓展出一片茶的天地,为推动茶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式茶饮实际上都脱胎于我国草原民族的奶茶,是对传统奶茶的承传与创新。我国许多民族的茶饮都很有特色,用心挖掘、提炼、推广、普及,完全能开发出年轻人喜爱的茶饮品。比如广西恭城“瑶族油茶习俗”,原是全手工制作的餐食饮品,新开发的速溶油茶饮品,销量逐年增加。年轻人无暇坐下来慢慢敲出一碗碗传统油茶,但他们用豆浆机、破壁机“打”出来的瑶族油茶,也颇有味道。
记者:一杯茶饮,承载东方雅韵,蕴含中国文化。研究茶道,对您最积极的影响是什么?
官建文:我认为,喝茶有几种境界。第一种,视茶如水,牛饮、豪饮,分不出茶之“子丑寅卯”,解渴即可。第二种,是品茶人。能够对茶进行品味、品鉴,渴不急饮,不渴亦饮,是懂得并善于慢慢品味茶、享受茶的人。第三种,玩茶之人,品茶至极之人。卖茶人、做茶生意的人不一定是玩茶人。玩茶人是品茶、鉴茶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人。他们对茶之用、茶之利及饮茶不当之弊有深刻理解,能以茶养生,以茶理病,调理身心。第四种,悟茶之人。对茶之性、茶之道、茶之哲理,对茶与人生、茶与社会有深刻的感悟,能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他们能从精神层面“品茶”、理解茶。
说到对我的影响,也就是让我从第一境界进入第二境界罢了。当然还只是“进入”,在品茶之道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记者:《茶饮趣谈》一书中提到很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茶文化、茶业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笑谈趣说的背后细致得严丝合缝,对历史的考证、对古文的推敲都获得了专业人士的称赞。有什么特殊的幕后故事、写作技巧可以分享吗?
官建文:因为不是创作,也谈不上什么技巧,只不过秉持新闻工作的要求,对所选故事进行必要的遴选、甄别罢了。历史典籍中,有趣有味的茶人茶事茶故事很多,怎么筛选?当然跟个人的水平、评判及喜好有关。评判的一条重要标准是真实与情理。比如,唐玄宗与梅妃斗茶的故事,虽然有学者将梅妃视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女茶人,正儿八经地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介绍文章,但我觉得不靠谱,是虚构的文学作品,因而将这故事放到“文学茶事”一节中。
“茶坛异事”一节都是传说,是异事,但并非全部都子虚乌有,个别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成分,如《胡钉铰诗》,《全唐诗》就收录了这位人称“胡钉铰”的人的四首诗;《金沙泉》,历史上真有过这样的泉,杜牧《题茶山》诗就专门提到这金沙泉。不过,有的故事,我仔细考证,觉得过分离奇,最终没有收录。
记者:很多作家都说,故乡是文学的根脉、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基石……您来自茶乡、为茶作书,如何看待故乡与创作的关系?
官建文:这本书,的确跟家乡的油茶有关。我喝油茶,喝了几十年,在外地工作,也常在家中打油茶。“瑶族油茶”是我国古代茶饮的一个分支。千百年来都是家庭“自产自销”,即做即喝,从未外卖。近些年才走向市场,在广西诸多城市颇受欢迎,并且入选非遗。这引起了我对茶的兴趣,想研究恭城的“瑶族油茶习俗”是怎么演变来的。
陆羽《茶经》说,以往茶有两种食法,一是跟葱、姜、枣、橘皮、茱萸开云真人官方APP下载、薄荷等煮成粥状;二是碾成末后用开水冲来喝,叫痷茶。现在大多数人采用的饮茶方法是用开水冲泡茶叶,这是明代才开始出现的饮茶方法。恭城的瑶族油茶是对古代茶饮的承传与创新,承传了古代添加姜、盐而煮来喝的方法,创新包括用专门的茶锅、茶槌,添加食用油,反复槌打茶叶与生姜等,把茶叶中水溶性物质和脂溶性物质都激发出来,形成浓郁的茶汤。这种食用方法,在各种茶饮习俗中独树一帜,茶汤的色香味让人垂涎。
应该说,没有家乡瑶族油茶的华丽转身,我不会去翻阅那么多茶书,看不到那么多有趣的茶人茶事,也就不会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