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工作者对于美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依然存在“美育等于艺术教育”等片面、错误认知;高校美育与专业艺术教育同质化严重,过于注重艺术技能培养,忽视了美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趣味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越来越注重线上联结,对生活的感知及寻求美的体验形式逐渐单一化。高校在美育教学中可通过创新课程建设、实践机制、社交空间、氛围环境等,进一步将美育融入学生生活,推进美育生活化,打造美育新途径。
打造生活化的美育课程体系。生活化美育课程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也包括日常生活的处事方式、价值导向、风俗礼仪等。高校美育应打破以往简单开设“学科+美育”拼凑式课程的模式,系统化开展以生活为主题的跨学科、多元化美育课程。一是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善于将各种美育知识及相关信息图像、生活场景、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融合,形成生活化美育的源头活水,并引导学生借助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艺术空间强化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二是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把握蕴含在课程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丰富人文内涵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将其渗透进学生的审美观念系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三是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积极发现、感知、体验、创造美,布置课程作业应契合生活主题,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专业技能实现小成本成果产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动力,使其获得认同感、成就感,进而构筑生活幸福感。
构建生活化的美育实践生态。推进美育生活化,应将美育课程内容向生活情景拓展。高校美育工作者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把美育从封闭式、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开放式、沉浸式教育。一方面,开展具有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符合学生特点和教育特质的美育实践活动,打通课内与课外,推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审美体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具有受众广、体验性强、传播度高等特点,可成为学生审美实践的重要载体。比如茶艺社可通过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茶艺、诗词文化、汉服文化、民族乐器等。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展演等,把在课堂专业教学中获得的美育理论知识与课外生活化的审美体验联结起来,在情景化的生活综合实践和交流中获得个体感悟、审美提升。
营造生活化的校园美育环境。日常生活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趣的美育场,推进美育生活化,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以校园为主体,在其中各个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美育熏陶、美的塑造,可有效培育学生的良好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气质。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寝室空间创造美。寝室既是高校学生的私人空间,也可成为最具个性化的审美场所。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提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道出了古人不出家门就能在方寸之间感受到生活乐趣。高校学生也可借助多种方式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培养审美的心性与习性。另一方面,打造一批主题化、功能性教室,在校园公共空间营造美育氛围、彰显时代特色。数字教室、云校园、校园网络论坛等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展校园社交的重要渠道,应注重利用先进数字技术打造校园网络审美空间。从个人空间、校园公共空间到网络空间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高校应注重在各空间推进美育生活化,善于将抽象的历史文化、伦理美学转化为具象的学习场景,强化对青年学子的美育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