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财富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发布时间:2024-12-27 19:23:29

  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习近日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很有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与瓷器、丝绸等自古以来便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进的生动佐证。“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是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可的明证,中国茶将继续在全世界绽放光芒,中国茶的故事也将更加精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关于中国茶的起源说法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阐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北宋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中有“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一说等等,这些记载从茶源、茶饮等方面反映了中国茶的悠久历史。

  茶与人共存于自然之中,中华先民对茶的认知与使用,反映出对人与自然、茶与身心关系的深刻认识。《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末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载了四川蒙顶茶具有返老还童的功效,清代陈元龙编纂的《格致镜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茶为万病之药”“茶能养生”“茶可解毒”等文化性表述,强调了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效,也体现出茶与人的身心健康紧密的关联性。

  两汉三国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功效便有了初步认知,《三国志》《吴兴记》《吴普本草》等文献对于茶叶及茶文化有记载。文献表明,当时人们形成了茶“久服安心益气”“耐老耐饥寒”等相关认识。在此背景下,茶的更多功效和意蕴受到重视,进而推动饮茶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两晋时期,茶文化得以孕育和萌发。最初在我国南方地区,茶作为饮品在上层社会较为流行。随着南北官员流动,饮茶习俗逐渐北传。彼时,茶还被赋予廉洁、朴素、淡泊等人格理念,文学作品开始以茶为重要意象,佛、道、儒三家文化中也逐步融入了茶元素。

  南北朝时期,茶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朝代更迭频繁,人口流动量增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进一步互鉴融通,为饮茶之风的盛行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相较之下,南方地区的饮茶现象依然更为普遍,《坤元录》《吴兴记》《夷陵图经》《茶陵图经》《永嘉图经》等相关文献记载丰富。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制茶和饮茶的记载,《茶经》说,“采不时,造不精”;南朝沈怀远《南越志》说“茗苦涩”。《广雅》曰“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广志》曰“以膏煎之”。

  唐代是茶文化的兴盛阶段,社会上制茶、饮茶普及程度日甚。人们对茶叶的开发程度加强,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多种茶叶制作保存形态相应出现,《茶经》中就记载有“粗、散、末、饼者”。这一时期,茶的蒸焙、煎煮等技术愈发成熟,主要程序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等。饮茶配套器具日臻完备,审美形态逐步形成。

  与此同时,茶学著作不断涌现,比如皎然的《茶诀》、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等,陆羽的《茶经》便是这一时期划时代的茶学专著,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茶谱小序》记载,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世重矣”。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在社会各个阶层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茶叶种植、采制、加工各环节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精细化和技术化程度大为提高。

  宋代,“点茶”(古代沏茶方法之一)盛行,从器、水、火的选择到茶汤效果的呈现,以及煎茶人、饮茶人身心的投入与对艺术审美的凸显,都体现出当时茶文化的特色。有着深重釉色碗壁的建窑盏等茶具,以色泽对比突显茶汤之白,深受大众喜爱,极大推进了宋代陶瓷业发展。精美奢华的贡茶也是宋代茶文化盛行的一个标志。宋代北苑官焙贡茶负有盛名,从采摘鲜叶、拣择茶叶、洗涤茶叶、蒸茶、榨茶、研茶、制饼到焙茶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在主流饮茶方式点茶的带动下,宋代时茶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茶相关的习俗或观念,比如茶与婚姻礼仪、茶与养生关系等日趋丰富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同时茶也进一步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与茶相关的诗词、书画十分兴盛,构成文人士大夫诗书生活与闲适情志的重要标签。同时,宋代茶学著作空前繁荣,目前可考证的宋代茶书达到30部,远超唐五代时期的14部。而以贡茶、赐茶、茶马贸易活动为代表,宋代时茶的政治属性也得以强化,茶叶成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密切联系的媒介,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元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饮茶艺术性的追求和进一步大众化上,特别是明代贡茶方式的变革极大促进了饮茶文化的普及,冲泡法的流行大大强化了茶文化的群众属性,大众化成为主流,绵延传承。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茶史悠悠,作为特殊的经济、文化载体,茶见证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具象表达。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村民准备好“黄金茶”,迎接四方游客。孙文振摄

  仅以《茶经》的记载为例,我们即可看到唐朝时各民族以茶为媒的互动交融。《茶经·一之源》云:“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关于“茶”这一名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叫法,其中多个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对茶的称呼有关,体现了茶文化为多民族共有共享。此外,《茶经》所载相关内容还表明我国古代汉族通过南方多个民族认识茶树,在学习茶树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栽培与管护技术。

  唐宋时期,随着“茶法”的形成、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茶治边”成为中央王朝的一种边疆经略政策,至明代臻于完善。明代郎瑛在《西茶易马考》中就记载了唐代回纥“以马易茶”之事。茶马互市的另一重要见证则是绵延于世界屋脊之上的茶马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运输交易茶叶和马匹的重要通道,其核心地带以云南、四川的产茶地为起点,一路向西通往、日喀则等青藏高原腹地。这条古道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成为沟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在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制茶和饮茶历程中,我国各民族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

  湖南千两茶“花卷踩制技艺”历史悠久,制花卷时工人齐喊着号子,场面壮观,堪比风景;广西瑶族油茶是居住在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的饮茶习俗,是瑶族群众待客、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德昂族酸茶取材于古老的大叶种茶树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茶汤嗅之微酸,品之柔涩,回味甘美,被称作“凝固的山泉”……

  这些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赓续绵延,创新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

  中国茶叶的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家茶叶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在摊青。龚普康摄

  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陆羽在《茶经》中把茶界定为“精行俭德”的身份标签,饮茶是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重要事项。唐代刘贞亮以“茶十德”来概括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其中贯穿着和谐、中庸的思想。佛家以茶“悟禅机”,而道家则以茶“守清静”,佛与道的精神气质与茶的深蕴内涵融为一体。

  以茶助文思、蕴诗兴,茶被认为具有清幽儒雅的品格,自古为文人雅士所喜闻乐道。从茶文化的载体来说,茶学专著、茶诗、茶词、茶曲、茶赋、茶书法、茶画、茶传说、茶谚、茶歌、茶舞、茶戏剧等,展示了茶文化的丰富形式和内容。“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茶的产地、生长、采摘、择水、择器、煎煮等场景,以及作者在品饮时的审美感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怀素的书法作品《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虽仅2行、14字,却成为书法传世佳作。

  我国的茶诗词更是数以千计,诗体多样,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都有与茶相关的作品传世。特别是在陆羽《茶经》出现的唐代,茶诗迅速发展,超过500首,宋元明清歌咏茶事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今天,当我们吟诵起“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等诗词时,不仅深切感受到茶文化的隽永悠长,也为那种茶与人生的感悟而触动。

  茶诞生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世界。古往今来,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据现有资料来看,中国茶种自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便传到朝鲜半岛。在新罗王朝时期,朝鲜从唐朝引入茶树并植于本土,逐渐形成与当地风俗文化相交融的茶文化。朝鲜茶学著作《东茶颂》论述了关于茶的哲学思想,尤其强调了“中和”思想,这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密不可分。

  在日本,平安时代,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引入煎茶法;镰仓时代,宋朝的点茶法被日本的僧人们传到日本;江户时代,明代的泡茶法又流传至日本。日本名僧荣西于宋代两度来到中国,不仅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播种于平户岛的苇浦,还写成日本茶学名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茶还直接拉开了当今产茶大国英国和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帷幕。1780年,少量茶种已从中国运抵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向斯里兰卡的传播则可以追溯至1600年。

  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各国各地风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茶饮文化,“英式下午茶”便是突出代表。18世纪初,在英国王室的带动下,饮茶成为贵族追求的时尚。到18世纪中期,茶成为“全英国最流行的饮料,其销售情况超过了啤酒”。“下午茶”是英国民众的重要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清代刘锡鸿在《英轺私记》中记录了18世纪英国的“茶会”,凡有要事,必有茶会。英国茶文化专家简·佩蒂格鲁在《茶设计》一书中专门介绍了英国老式茶具,展现了这些英式茶具与中国传统茶具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印度拉茶、泰国冰茶、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等,无一不是中国茶与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中国智慧“大道至简”的体现,也展现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茶的广袤、丰盈、包容,让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与世界沟通联结的方式。当代,以“茶”为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依旧意义非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