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几个小时,先生亹亹不倦。约好的牙医上门,他居然说牙疼已经好转,没事了,请走了医生。还是老伴汤老师细心贴心,送上一杯家乡的绿茶,不时添水,转移话题,提醒走动休息。
“能让这么多宝贝回徽州老家吗?我们想在屯溪建一座乡愁博物馆。”交谈中,众人恳切表达了请求,似乎有点突兀。先生和夫人交换了会意的眼神,已经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随后,掏出一份长长的目录,轻轻搁在桌上。我们俯身一看,上面写得密密麻麻,居然是拟好的展陈文案!版块清晰,珠联璧合。末了,程老还指着几处新补充的笔迹,小声补充道:“有几件藏品,刚刚拍到,还没收到呢。”
说罢,老先生仿佛卸下了什么一样,惬意地往后一躺,靠在沙发上,他望着对面的窗子,目光穿过窗户,直到很远很远……
程道德先生,一位从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走出去的状元级人物。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以初中学历,勤学苦读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发愤图强,一举考取北京大学,后留校任教,成为知名法学专家,桃李无数。
维桑与梓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必恭敬止。程道德先生身居首都,情系故土,对家乡休宁,他十年“三诺”,件件兑现,带给人们的感动和力量,比千金还要珍贵。
“一诺”促成中国状元博物馆。在2004年的休宁籍在京人士恳谈会上,程老说:“休宁是状元县,历史上出了19个文、武状元。假如能建起状元博物馆,我将捐出收藏的科举文物!”随即当场捐出包含清代状元捷报的第一批8件文物。现场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时任县长的我,赶紧走上前去,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郑重表态:“我们一定要建起状元博物馆!”合民心、顺民意,各方群策群力,休宁县状元博物馆顺利建成,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开馆,成为状元古县的文化地标和徽州文化和状元文化的展示窗口。此为“一诺”。
“二诺”促成清代科举文化馆。状元博物馆建成后,程老欣慰之余,主动提出要将珍藏的200多件科举文物全部捐给家乡,在状元博物馆内建成一个专题类展厅“清代科举文化馆”。言必信、行必果,在北京育新花园的家里,老人一件一件地把东西递给我们,没有丝毫不舍,只有郑重的托付。而今在状元博物馆东区的位置,一座古朴雅致的小楼悄然挺立在人们的眼帘,构思精巧的展厅,一件件珍贵的清代科举文物,无不饱含着老人寻访收藏的艰辛,浸润着他对家乡的赤子之爱。“乡贤程公,桑梓情浓,漉沙淘金,襟怀可镂”。所以,家乡的人们更愿意将这座充溢着书香的博物馆称作道德馆,一来是为了铭记程老回馈家乡的赤子之心,二来也体现了乡亲们对他的敬重与爱戴。此为“二诺”。
“三诺”促成一次特别展览。2015年,黄山市要编一本《徽州乡村纪事》大型图书,我带编辑部的同志上门约稿的时候,老人说了一句:“我手头还有几大系列的藏品,如果有可能,就回到家乡办一个专题展览吧。”——这云淡风轻的又“一诺”,就是后来在徽州文化博物馆的精彩展出:《学人风范——中国近现代大学校长遗墨展》。三十五年的精心收藏,二百余件珍贵展品,囊括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百余所中国高校二百余名校长宝贵翰墨,见字如面,学人风范,尽在眼前。程老亲临现场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坐在轮椅上为来宾详细讲解展品的渊源、故事,令人感佩莫名。此为“三诺”。
而程老对家乡的回馈,并未就此止步。2023年秋,程老又将多年收藏的文物悉数捐出,并亲拟展陈方案,支持家乡建设一座乡愁博物馆,内里正如本文开篇所述。如今,乡愁博物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我们徜徉其间,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程老收藏不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出于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责任和使命。
鲜为人知的是,为收藏文物,程老可以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几乎耗尽毕生心血和财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同老伴汤老师节衣缩食、自奉甚俭,以至家中招待客人竟几乎找不全成套的茶具,卫生间里的瓶瓶罐罐盛满了洗脸洗菜的水,要等着二次利用冲马桶。一俭一奢,大义存焉。
2016年7月,程道德先生荣登“中国好人榜”,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者之风,一诺千金。先生曾说:“作为徽州人,故乡这个概念在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我一刻也不曾忘记这片生我养我,供我成长的故土。我要为徽州文化出一份力,这既是义务,更是责任。”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三十多年来,程道德先生一直行走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路上,用自己的力量回馈家乡,用慷慨的奉献造福故土。作为晚辈忘年交,我一直景仰并谨记先生坦荡的胸襟、大度的格局和无我的境界。所以,这一本记录程道德之诺的《徽州乡愁》,是文化的记录,是乡愁的留存,是情感的保真,更是一份对先生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