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四十余载茶历程剖析:茶界劳模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4-11-17 06:11:55

  苏峰,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教授级高级农艺师,高级评茶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闽茶之星”“大地奖”“杰出中华茶人”。

  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茶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副组长;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五、六、七届)茶叶组委员;福建省名优茶评审专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学会第九届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届高级顾问;第八、九届福建省科协委员。

  长期从事茶业技术研究与推广、茶叶质量安全与品质审定、产业经济研究、政策与行业管理等工作;起草我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律《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和第一个茶庄园建设标准;起草、参与评审各类标准30多项;主持或参与组织开展全省性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工程、现代茶产业建设、茶树品种结构调整、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等10多项省部级茶产业重大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7项,发表论文70多篇。

  许多从事茶叶科研的人,职业生涯往往是从专业院校或者工作才开始的,但苏峰不一样。1966年,苏峰出生于国营农垦福安王家茶场,7岁时他跟随父亲到了高坂茶场(红星农场),12岁又去到了坦洋茶场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父亲是茶场的副场长。

  在读高中的时候,苏峰常常利用放假的时间给在茶厂负责精制环节的母亲帮忙。有时,他还会跑到制茶车间扛着茶箱去做筛分和分拣这些工作。

  因为从小在国营茶场的环境中长大,对于苏峰来说,去茶厂帮忙、到茶山种茶这些都是很日常的事情。在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之下,他对于茶叶建立起了一些基本的认知。16岁那年暑期,他作为全省中学生代表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地学、生物夏令营活动,与北京、上海和台湾青少年的交往中扩大了知识面和视野,也更加坚定了学好知识考上大学的强烈愿望。

  1984年,苏峰18岁,考入了福建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1988年7月,大学毕业的苏峰被分配到宁德地区农业局工作。那时正逢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苏峰所在的宁德地区农业局茶叶技术推广站跟古田县杉洋镇茶叶精制厂合作,他就去了那里窨制茉莉花茶。

  当时,他常常下午去到位于宁德县(现蕉城区)七都镇的一个茉莉花市场去采购茉莉花,傍晚送回茶厂进行窨制。那时候做出来了800担(1担=100斤)茶叶,让这个乡镇企业赚了不少钱,给到宁德地区农业局有6000多元钱的技术服务费。而那时候苏峰自己的工资只有42元。

  茶叶站给局里赚钱了!当时这个消息让整个农业局沸腾了,连地委大院也都惊动了。最终,按1982年“星期日工程师”的文件标准20%的提成,苏峰从中分配到了300元钱的奖金,这对于一个刚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当时苏峰的宿舍在单位的顶楼,夏天时炎热难当。他用这笔钱给自己添置了长城牌电风扇以及电饭煲两个大件,生活质量大大地改善了。

  当年9月底,苏峰又被派到了宁德市(县级)霍童镇大石村驻村扶贫,这段经历在《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中有专门记载。时任宁德地委书记曾经看望过驻大石村扶贫队苏峰等人,并在不久召开的全区农业工作会议上,苏峰所在的宁德地区农业局获农牧业扶贫工作二等奖,奖金500元。

  1989年,因为要筹备茶叶局,苏峰回到了宁德。当时,茶叶局从农业局中分了出来,成立了单独的事业性质的宁德地区茶业管理局。苏峰在那里一干就是19年。在宁德工作期间,苏峰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开展技术指导与推广,组织实施品种结构的调整、良种的推广、标准茶园的建设和名优茶开发等。苏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家乡闽东,他的足迹遍布闽东大大小小的茶园、茶山和茶企。在他和同事们的积极努力下,2007年实现当地茶园面积从40多万亩发展到80多万亩,良种普及率97%。

  2007年,苏峰主笔起草并促成当地人大常委会出台《宁德市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成为当时全国地级市人大出台的第一部促进茶叶发展的地方法规。到了2008年4月,福建省提出促进茶产业发展列入立法计划,由省农业厅作为主管部门负责起草。于是,上级要求将苏峰调入省里。

  这个时候,苏峰已经42岁了。早在39岁的时候,以本科的学历的他已经拿到正高的职称,这在宁德地区唯一的一个茶叶正高,在福建的茶叶系统也是少有的。当时他已经当上了宁德市茶业管理局副局长,有自己的专车和办公室。工作上如鱼得水,生活上安稳自在。而如果要在这个时候去到省里工作,无疑意味着是从零开始,远不如在现在的位置舒服。

  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苏峰特地添置购买了电脑和相机等工作用具,也特地选择了2008年6月1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去福建省农业厅报到——寓意着重新开始,从零做起。他跟上面提出的条件是职务上可以不提要求,但一定要坚持干自己的专业。上任后,苏峰就立刻着手起草《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4年后,在2012年6月1日,在这个对于苏峰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天,这部法规正式颁布执行,成为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性茶产业法规。

  虽然到了省里工作,但是专业方面苏峰一直抓得很紧,这是他给自己的要求。2007年,苏峰曾在中科协的组织下去非洲肯尼亚国家茶叶研究中心学习考察,他发现该中心收集了我国大量的茶树种质,深感震惊。

  2008年,他着手实施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在省领导的重视下,从省长基金争取到了每年200万的拨款进行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这在全国又创下了一个第一。

  当时,苏峰就提出:“既要保护优异种质的茶树,同时也要保护其生长的环境”。这个理念在当时来说也是十分先进的。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足迹遍布全省茶乡和高海拔大山沟壑,独自或带领同仁进行野外考察,研究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直到今天,福建省已经在35个县建成了60多个种质资源保护点、圃。

  在茶的方面,闽东地区乃至福建省的很多个第一都与苏峰有关。比如闽东的第一个同时也属于福建省的首批有机茶园的认证,第一个闽东茶叶QS许可证(后改为SC)的认证,以及文章前面曾提到的很多个第一。

  苏峰对于整个福建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哪年做了哪些事情,哪个地区的茶园面积是多少、种了哪些品种如数家珍,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福建茶行业“百科全书”。

  在宁德茶业管理局工作期间,苏峰的主要工作是对品种结构的调整、茶园的发展和良种的推广。他和同事们靠着政府给的每年35万元的经费,发动9个县市实施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些高香型的品种。他每年开春前都会下到茶区去进行调研,并请求政府准备一笔资金,支持企业收购,来确保市场的资金流量,促进市场的活跃,保证农民的收入。

  苏峰说,茶行业的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1979年改革开放,在头5年,老百姓以及生产队将茶园面积扩张得很大,产量提高,市场对于茶叶的需求量也很大,当时茶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流通渠道的梗阻。在1984苏峰刚上大学那年,闽东的茶叶销售只有供销社系统一个内销的渠道。当年,国家商业部牵头去全国调研,后面国务院发布了1984年国发75号文件《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改革我国的茶叶市场,保留边销和外贸,其他的放开。这一放开就是松绑了。

  1985年茶叶市场开放以后,闽东地区的茶叶发展形势非常好。当时,闽东地区利用“福云6号”这个国家良种,开发创新明前茶生产,使得供应市场的茶叶新品时间提早了二十多天。当时这个茶在北京可以卖到每斤300元,这也为福建省的茶产业发展掘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

  但到了1990年以后,广西等地大量从福安引种福云6号,因为纬度更低,他们生产茶叶产品上市时间更早,所以闽东地区早茶的优势就被抢占了。

  于是,到了1990至1996年期间,苏峰他们又开始推广茉莉花茶。1990年,宁德茶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厂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获得了国家质量金奖。闽东地区又把茉莉花茶的品质做到了全国前列。至今,福州茉莉花茶的大部分绿茶原料仍然是来自闽东地区。

  上世纪90年代,茶叶的特产税率高达25%,再加上增值税、工商税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教育有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附加税、建设费等附加费,总共加起来大概到45%。当时茶叶是除了烟草之外最大的税种。在宁德地区,茶叶的特产税收占到整个农业的50%。所以,当时老百姓和企业的压力都很大。于是,在2000年左右,苏峰他们着手研究特产税的问题,并于2001年发表了《浅谈闽东茶叶税收》,宁德市也请人大代表到北京提建议减免茶叶特产税。

  2002年国家全面减免特产税,给茶行业注入了强心剂,乡镇企业、个体企业都奋勇争先,开足马力,市场也进一步活跃起来。苏峰提到,2003年福鼎白茶和坦洋工夫红茶开始恢复兴起跟特产税新政策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以福鼎白茶为例,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多在外闯市场的人又回到闽东来创业,建茶叶基地。譬如,绿雪芽的林有希是1998年回来的,品品香的林健是1999年回来的。刚开始这些企业家回到闽东都是做名优绿茶、茉莉花茶和少量的白茶。

  2003年,从外地来的几个年轻业务员到福鼎要收购寿眉,找到林健和林有希等几个大厂要他们把寿眉切碎装箱。同时,茶学专家骆少君的大力呼吁与指导下,福鼎白茶开始从国际市场转向开拓国内市场。当时,苏峰正担任宁德地区茶业管理局副局长,2003年8 月他承接了福建省科技厅的第一个白茶科技项目《有机白茶生产技术和新工艺白茶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闽科计【2003】32号),成为了第一个承担白茶科研的技术人员。

  苏峰向我们讲述了2005年第一块白茶茶饼做出来的情形:因为福鼎没有压饼的模具,所以林健、苏峰、孙威江以及林德宝4人开着一辆五十铃皮卡车拉着白茶寿眉从福鼎出发,经柘荣、福安、周宁、政和、建瓯走国道、省道最后去到了武夷山找到武夷星的何总帮助压制。当时用的是压制龙团凤饼的模具,正面是龙和凤,背面是武夷星的标志。首批压出来的茶饼特别硬,很难撬取冲泡,送到杭州的中国茶叶加工所都没人愿意要。但苏峰和林健两人至今还各自保留着一块。

  线年才正式上市的。苏峰认为,白茶茶饼是一种开创性、革命性的产品,因为它改变了商品形态,让白茶松抛变成可收藏、便运输的产品。

  从2008年开始,苏峰的重点工作放在了生态茶园建设和加工改造提升上。这样的发展步伐在全国也是较超先的。当时,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刚好有一笔资金给到福建省,分到茶叶的资金一年有将近1个亿之多。

  这些资金一部分是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水泥硬化、给排水系统建设以及茶园绿化种树、种草等生态茶园建设,现在福建茶山上的水泥路大部分就是在这个阶段建设的。另一部分资金被用于物理防控、生态防控等等。在建设生态茶园过程中,2008年7月12日通宵执笔编写了《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福建茶业项目实施方案》报国家财政部得到认可,从此连续每年中央财财政都下达一笔资金用于现代茶产业发展。2012年,苏峰编写了《福建省生态茶园建设规划》,参与制定DB35/T1322-2013《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规范 》出台了这样一个省级地方标准。

  2012年,苏峰去到了法国波尔多进行考察。每天去参观葡萄酒庄园,看他们的葡萄园管理、加工、品鉴和酒庄文化,跟当地协会进行交流。回来以后,苏峰给省政府写了一个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报告《借鉴先进经验,推进茶产业发展》。

  当时的分管副省长很重视,写了一张纸的批示,根据批示苏峰与同事起草了《福建省茶庄园建设实施方案》,财政拔出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在全省做了10个茶庄园建设试点。苏峰向茶企提出,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建立一个可参观、可展示、可以提高茶产业水准的中国式现代茶庄园。

  当时,苏峰还拟定了茶庄园建设指南,提出了六项具体的建设措施。只要企业能够成功达到这些要求,就给予资金支持。品品香、绿雪芽、福安的南方嘉木以及华祥苑、八马、武夷星等大的企业都取得了资金支持。

  2019年,由苏峰起草的《茶庄园建设指南》DB35/T1857-2019正式成为福建省地方标准,这在全国的同类标准当中又是第一个。在去年,苏峰与同事又做了一个《茶庄园建设评价》DB35/T2163-2023,即在茶庄园建好了之后如何进行星级的评定——这也是一项地方标准。苏峰想借此作为整套的产业提升的手段,这将对推动福建的茶文旅融合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对专业的积极投入,2014年,苏峰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6 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创建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初获福建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年底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称号;2022年获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苏峰说,他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要把工作室的两个年轻人培养起来,因为他们都是从学校到机关的,对基层这块不是很熟悉,需尽快补上这一短板。刚参加工作时,苏峰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下乡去到每一个县,就要把这个县的茶叶的基本情况背下来,等走过全省的七十几个县之后,在脑袋里就会形成一个版图,无论谁问起,这些基本的数字都要能够说得出来,这是一项工作的基建。

  苏峰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什么杂念,就只是努力工作,过好每一天。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这些成绩,苏峰认为与自己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关。

  首先,苏峰很擅长做规划。比如,他在宁德茶业局当副局长的时候,每年12月份的时候,会把这年的工作做一个用心的总结,以及把明年要做哪些事情会列表式地写下来。然后去找分管的副市长,或者去找副书记,征求他们的同意后,为要做的这些事情争取相应的资金,第二年他就可以沿着这个计划开展工作了。

  另外,苏峰认为之所以他的工作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主要得益于组织上同意宁德成立茶业局,这样就可以省去很多中间环节。茶业局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涉及到闽东这么多的茶农、茶企,又是一个民生产业,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苏峰他们可以直接去找副市长、市长,因此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比较顺手。

  其次,苏峰喜欢结交朋友,与很多茶企和茶农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尊重每一人,对人不卑不亢。在宁德工作的时候,为了让茶叶的事情得到地方的重视,在每年开人大和政协会议的时候,苏峰都会要求龙头茶企把好的包装、产品在代表们入场的地方摆上一排,派人泡茶给代表们喝。他说,隔行如隔山,虽然都是在茶区,但是代表们未必会了解当地的茶产业。很多代表们看了都很吃惊——想不到闽东还有这么好的茶叶和包装。通过这样的方式,就给代表们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有些项目,苏峰会找到涉茶的代表一起进行提案,虽然最后的事情仍然会落到苏峰的身上去执行,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争取到最大范围的支持,让相关领导都加强对茶行业的了解。后来,苏峰去了省里,但是他也叮嘱着后面的人要一直这样做下去。

  今年,苏峰提议并提供材料给福建省政协农经委提出了一个议案:如何培养茶产业高端人才。这个课题现在落到了农业农村厅,针对这个题目,福建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农科院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农大这些单位都做了答复。通过这样一种软课题的方式,可以促进他们的一些思维,让领导有这种新型的认识。苏峰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方法。

  因为出生在一个农垦干部的家庭,苏峰曾经历了国营茶场的困难时期,也了解老百姓从事茶行业的疾苦,看到了改革开放老百姓从中受益,切身感受到了茶叶对于致富的价值,所以从事着茶行业,他本身就是饱含热情,而且对于茶行业的情况掌握得也是比较全面的。很多从事茶叶科研的人主要是在实习的时候才会去接触到一些实际的情况,但苏峰的思维跟他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会切身考虑老百姓的感受,认为人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信过上好日子。

  苏峰从初中开始当班长,一直当到大学毕业。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睡觉前考虑第二天要做什么事情的习惯。他至今在工作上保持写日志的习惯。

  苏峰还从小养成了思考和谋划事情比较长远的习惯。这与他比较习惯看文献有关。在大学时代,苏峰也爱玩,但是参加工作以后,苏峰从不参与类似打牌这些消遣娱乐活动。他的业余时间多用来看书。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什么书都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他不光看专业书籍,还喜欢看曾国藩以及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最近正在看毛主席的年谱,看了之后对当年那些历史又有了新的思考。

  对苏峰影响比较大的两本书,一本是《聊斋》,另一本是《辩证法》。这是苏峰比较欣赏的一位老人家推荐给他的。苏峰喜欢聆听长者一些好的经验,觉得有道理的就会学着去做。苏峰觉得《聊斋》的文笔很好,对于了解人性有很大的启发;而《辩证法》学完后会让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有很大的帮助,看完之后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

  苏峰要求工作室的年轻人每天至少要看两篇文献,他说:只有大量阅读以后,视野才会宽阔,才能够提出更有前瞻性的观点。而你只需要比别人早提出三年、五年,你就具有了前瞻性。所以,看书学习很重要,专业学习很重要。

  至今,苏峰大约发表了七十多篇文章。别人劝他说:你这2005年就拿到正高职称的人还写文章干嘛。苏峰笑着回答:那不行,该写的还是要写。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到一个地方一定要看县志,在工作当中,苏峰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去到哪里,他都会托人找来当地的县志来研究和学习。通过县志,他就能够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情况。他还喜欢去看这个地方的古建筑,因为古建筑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

  现在,苏峰每年大约仍然有将近180天到200天的时间是在乡下的。他本身就很喜欢爬山游玩。在宁德的时候,周末也都在山上,自己开车这里转转那里看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福建省来讲,苏峰是一个掌握着整个茶产业发展的历史和脉络,以及生产、加工、销售、管理还有文化的全链条的知识的人。因此,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把自己的个人所学进行总结和整理,为产业赋能。

  苏峰曾经说过:“茶树就是农民的绿色银行,只要有阳光、有雨露,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福建是一个多茶类的省份。虽然行业是有波动的,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点在历史上已经得到了证明。

  茶不光是苏峰的事业,也是他的爱好。在办公的时候,他会泡上一杯白茶;招待客人的时候,会为客人冲泡岩茶;回到家里,又会喝铁观音。苏峰说,他最喜欢的还是绿茶,特别是明前茶。他很喜欢早春绿茶带给人的那种清新的感觉。而苏峰的生命状态也很像他喜欢的绿茶,充满着活力,纯粹无杂念,给身边的人带来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