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真人官网当东方茶道遇上西方智造
发布时间:2024-10-01 00:42:29

  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给汽车、服装等中国传统制造业带来明显变化时,在中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茶行业,也正在迎来一场由“粗放”向“集约”、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应该看到,正是这一片叶子承载的东方茶文化的多样精彩,让中国人深深着迷。智能制造只是中国茶产业与世界有效连接、融合的方式之一,茶产业的创新升级离不开茶文化的浸润、熏陶与传播。

  从竹叶青的机械化、标准化加工车间,到小罐茶与西门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小罐茶黄山智能工厂的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再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王家垭茶产业科技园通过引进茶叶“无人工厂”生产设备、全面提升夷陵区名优茶的产能和品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茶企和茶产业科技园选择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茶叶生产,推动茶叶生产品质和效率的双重提升。

  当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给汽车、服装等中国传统制造业带来明显变化时,在中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茶行业,也正在迎来一场由“粗放”向“集约”、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

  中国茶叶产量和消费均居世界之首,同时“庞大”之下也一直面临“大而不强”、“小散弱”的现实处境。比如业内就经常会有“七万家茶企比不过一个立顿”的说法。如今,当东方茶道遇上西方智造,是否将破解“大而不强”的难题,让中国茶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国茶实验室创始人罗军是中国茶文化的资深研究者。他在热门的手机客户端“喜马拉雅FM”上主持一档“老罗说茶”节目,弘扬中国茶文化,结识了众多茶友,活跃“粉丝”数万,点击播放量达数百万。早年他曾在上海运营近10家“茶香书香”门店,如今将重心转向茶的调查和研究。

  罗军说,“一个方面,通常会认为我们的冲泡模型、表演模型、表演的茶技、茶艺是东方茶道,其实,我们还有另一半,就是我们在种植、开云真人官方网站加工技艺里面怎么把一片叶子变成一个好喝的茶,这是东方茶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出发点,也是东方茶道最底层、最重要的内涵所在。”

  罗军认为,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注重最后怎么喝茶的“表演道”,更关注“在茶的制作技艺部分的茶道”。

  在罗军看来,中国是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制作工艺将各个地方的茶叶变成不同维度不同特色的。包括用不发酵的方法、全发酵的方法、半发酵的方法等,把一片片从不同地方茶树上孕育生长出的茶叶加工成不同风味,把一片原来很青涩、很苦的叶子,变成非常有魅力的有花香和果香的茶叶。“正是这一片叶子承载的东方茶文化的多样精彩,让中国人深深着迷。”

  中国茶的品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千种。罗军给自己设定的“小目标”是,先集齐108种具有真正代表性的当代中国茶品种,从茶的香气到茶的化学构成等进行一一解读,而更远的目标是要推广中国茶的独特审美。

  据竹叶青茶业董事长唐先洪介绍,走进竹叶青的初加工车间,整个厂房几乎全部依靠机械完成,标准化程度极高。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茶叶鲜嫩,从枝头摘下的茶芽,1小时内就会被送到加工厂,先通过杀青、做型等传统炒青工艺做成半成品,再融合现代微波及远红外技术烘焙提香等工序,提炼出竹叶青独有的“嫩栗香气”,最后采用自动小袋包装机包装成4克一袋的充氮小茶包。而包装完毕的竹叶青,每一盒上都可以看到产品溯源码,只需扫码,消费者就能了解到自己购买的产品每一道工序在什么时间、由谁完成。做到了全工序的透明可追溯。竹叶青在每年清明前就会完成全年产品的备货,在冷链及充氮等技术的保证下,能够确保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喝到的竹叶青,都是相同的品质及口感。

  竹叶青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投入开云真人官网,在设备和工艺上面进行调整,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制茶设备,在生产上坚守“明前、高山、茶芽”三大标准。在今年3月举办的首届世界高山绿茶论坛上,竹叶青还联合著名茶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共同成立了“陈宗懋-竹叶青”中国茶学基金,以期借助科研力量,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

  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小罐茶)信息总监牛小虎介绍,小罐茶已与西门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西门子将为小罐茶黄山智能工厂提供数字化企业咨询与规划服务,并在工业软件、工业自动化产品、智慧园区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等领域逐步开展合作。双方将积极探索茶叶定制化、智能化生产与选配新模式,打造食品饮料行业细分领域的智能制造新典范。

  “西门子已经在数十个行业内为数百家中国企业提供了数字化企业咨询与项目落地实施服务,助力中国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销售副总裁、华北大区总经理张劲松表示:“西门子通过与小罐茶的合作,将把在诸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智能制造经验和技术与解决方案带到茶行业智能生产过程,让客户收获数字化带来的价值。”

  牛小虎认为,小罐茶与西门子的合作将有效推动中国茶业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共同推进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不只是原料更是品牌,不只是产品更是文化。

  据介绍,未来,小罐茶将纵向打通产业链,横向多品牌布局,共享供应链和渠道。2019年,小罐茶现代化、智能化的茶业示范工厂将投入使用,采茶机器人、挑茶机器人等设备,也将在茶叶智能工厂中逐步出现。这将提升中国茶业的工业化水平,推动茶叶从农业、半工业,走向工业化时代。

  近日,据媒体报道,茶叶“无人工厂”生产设备顺利抵达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王家垭茶产业科技园,并将于4月上旬完成安装调试投入生产。邓村乡是萧氏茶业的核心产区,是乡镇级别的“中国名茶之乡”。位于邓村乡的萧氏集团王家垭园区正在建设的三峡茶谷名优茶自动化加工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重点通过应用智能传感及生产控制等集成技术,完成名优绿茶、红茶生产线的智能化、自动化、洁净化、低能耗技改提升,最终实现在鲜叶原料投放到名优绿茶、红茶产品生成全过程中,“生产流程数据可视、生产工艺动态优化、生产成本质量可追溯”的目标。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通过“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等措施,全面提升夷陵区名优茶的产能和品质。

  领军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谭志廷认为,一直以来,中国茶产业似乎和智能制造是不太沾边的。但在各种技术革新不断出现、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商业形态正在经历多种元素的激烈碰撞、并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无论是小罐茶推动建立的黄山智能工厂,还是竹叶青标准化程度极高的机械化加工车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创新特征。应该看到,智能化对中国传统茶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谭志廷指出,中国茶企要敢于、勇于拥抱新的商业形态,主动接受创新,让传统行业焕发新活力,新的商业活力也才能在创新中被激发出来。中国人做茶一直在讲手工,手工带来个性化的丰富性,那么中国茶是纯手工还是用智能制造来传承,哪一个代表中国茶产业的方向?可能答案是两者都并存的,要允许和接纳多样性的存在。

  谭志廷期待有更多的茶企能“把大师们的手法用科技来解析,标准化生产以后,让更多的人享受好茶的美妙。”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认为,优质的茶叶必须符合两条标准:一是安全性,二是标准化。“这两年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品质,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竹叶青为例,你在哪里喝的竹叶青论道口感、品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品牌保障。”

  罗军则认为,“东方茶道”是指中国茶的特殊风味如何制造和表达,“西方智造”是指如何利用工业化和科学数字化手段解读和生产、复制中国名优茶风味。要坚守中国茶的价值模型,也就是把中国的名优茶风味固化下来,把它按照工业化思路进行复制,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后代可以去享受它。创新才是最好地传承。

  中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传承人等恰恰代表了中国名优茶所对应的充满智慧的模型,但这些传承人的制作技艺是否能够被工业化复制,从而给更多人带来中国茶的极致体验,这是中国茶产业走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事实上,多个茶企在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企业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并不是中国茶与世界的第一次遇见。自古以来,中国茶便是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民族特产,是与丝绸、陶瓷一起改变和引领过人类生活方式的中国元素,更长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使者与桥梁。

  16世纪下半叶,茶开始从福建传入欧洲,现代英语“茶”叫tea,法语叫th,德语叫tee,都源于福建泉州方言“茶”的读音。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认为,中国文明,准确地说就是华夏农业文明,它对世界的贡献主要是器物性的。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发明”: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关涉的往往是航海、战争和信息传播等较为宏大的历史叙事,跟日常生活方式并没有直接关联。而包括茶在内的瓷、茶、丝的三位一体,是中国文明所输出的另一组重要器物,它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是直接改变西方人的微观生活方式。

  朱大可介绍,茶在英国的流行,一开始是因为当时咖啡歉收,后来发现可以用茶叶来代替,于是大规模从中国引进。但茶叶很容易上瘾,所以在贸易中十分走俏,一度导致英国白银大量流向中国,后来英国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支付白银,才决定用代替,从而引发战争,导致华夏农业文明及其帝制的崩溃。

  由于进口的中国茶叶过于昂贵,英国人便在土壤和气候适宜的锡兰和印度格萨姆邦大面积引种,从而极大降低成本。茶叶原本是皇室和贵族的奢侈品,价格降低之后,中产阶级平民也都跟着喝茶,于是下午茶在英国风靡一时,并迅速培育出了一整套下午茶礼仪和文化。

  此外,茶叶还带来了英国消费市场的骨牌式连锁反应。茶汤偏苦,为了矫正它的味道,就要模仿咖啡配方,在茶水里注奶,这就大大刺激了奶制品和畜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加入糖,于是从中美洲大规模进口蔗糖。在喝茶的时候,还要配上精致可口的饼干,这就带动了英国糕点烘焙业的发育,而且喝下午茶时必须身穿体面的衣服,于是畜牧业、制糖业、服装业、首饰业、化妆品业,全部都被带动起来了,由此形成一个生气盎然的产业链,并改变了英国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罗军分享了两个细节。1699年,牛顿因为躲避瘟疫回到家乡,被落下的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从此启动了整个西方的科学。同时在1699年的中国,康熙大帝南巡到苏州,发现一款非常好喝的茶,把它命名为“碧螺春”。

  从1699年到战争爆发的1840年,才短短的141年,整个中国与西方格局却发生了本质变化。战争其实代表了西方工商文明对东方农耕文明的第一次挑战,从此中国惨遭欺凌。中国茶也在那时传到了英属殖民地,接受科学培育,形成以立顿为代表的高效商业模式。同时,中国生产的茶也很快退出国际市场,茶产业也逐步走向衰落。

  如今,曾在历史上引领世界生活方式的中国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蓬勃发展,并创出一系列中国茶品牌,起于中国,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西方智造与东方茶道的融合便成为茶企对商业文明的探索之一。

  智能制造只是中国茶产业与世界有效连接、融合的方式之一,茶产业的创新升级离不开茶文化的浸润、熏陶与传播。罗军强调,许多人刚开始喝茶时,会以为红茶长在红茶树上,绿茶长在绿茶树上,到了茶区才发现都长得一样。实际上,绿茶、红茶、乌龙茶只是发酵程度的不同而已。从理论上来讲,一棵茶树上的茶叶是可以做出各种工艺的茶,只是后来经过各种演化之后,会发现每一个产茶区的茶树会最适合哪一种制作工艺。

  罗军介绍,在唐朝时期,国盛茶香,那时中国茶道的演绎已非常精彩。到了宋朝,中国茶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就是一个茶文化专家,曾写过一本《大观茶论》。日本的茶艺、茶道有很深的中国茶道的痕迹与烙印。唐朝把茶的种子传给日本,宋朝则把制茶的技艺传给日本。

  “我们把不发酵的茶、也就是绿茶传到了日本,把全发酵的茶、也就是红茶传到了英国。在中国,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等各种技艺的茶是全部都有的。同时,在中国又有两种茶是中国独有,一个是半发酵的乌龙茶,还有一个是深度全发酵的普洱茶。要了解中国这两种茶技艺的美妙,只有品中国茶才能感受到。”罗军笑言,乌龙茶有乌龙茶的特殊技艺,作为乌龙茶的一种,铁观音有铁观音的技艺,比如浓香型和清香型的技艺又各不同,各自茶的魅力是不同的。

  在罗军看来,东方茶道,实际上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对茶的全面试探和深刻演绎。借助茶来完成和天与地的沟通,包括人与人以及和自己的沟通。

  “我现在在做的国茶实验室,是想把更多中国茶这种多样性的魅力传播出去,特别是让年轻一代也能感受到这个魅力。”罗军说,“相信,中国的茶品牌和茶文化,有朝一日会比西方的葡萄酒、咖啡等产品及文化更加流行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