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真人秋品佳茗去故宫观“三维”茶文化 观展
发布时间:2024-11-23 10:10:01

  开云真人官网开云真人官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吃,秋白露”。白露过后,天气转凉,初秋转向深秋。茶树经过两季的采收散发出独特的甘醇味道。所谓“春水秋香”,入秋之茶韵味十足,香气怡人。

  这个秋天,从 9 月 2 日至 11 月 30 日,共计 90 天的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特展”汇集国内外 30 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出 555 件(组)与茶相关的文物,是近年来主题范围最大、囊括历史最长的茶文化展,可以看到古画中真实的茶具、茶叶。策展人表示,故宫为这个展览准备了十年之久。

  展览从一片叶子开始,讲述中国六千年茶文化,对茶叶、茶器、茶艺、茶道、茶人以及茶之辅等进行全方位介绍,从各种角度呈现了博大精深、悠远绵长的茶文化。经纬天地谓之文,使人趋同谓之化;茶出于中国而走向世界。观茶文化,即是在“三维”上欣赏立体茶世界:在物之维观茶文化之寄托,在道之维观茶文化之内涵,在空间之维观茶文化之传播。

  本次茶文化展,以点成线,由线成面,但同时面中又多条线索交错穿插,展览叙述颇有起伏之感,在历史逻辑与备茶方法交织的思路中,与故宫建筑协调配合,给予观众更自由的思考空间。展览中引入了多种媒体技术,包括视频交互等为观众解答疑惑;同时还提供了沉浸体验的饮茶区,更淋漓尽致地呈现茶的文化。

  外在的物之维最能直观地体现茶逐渐厚重的生命价值。遇见中国人之前,茶在这片土地上以自己最自由的方式,在北温带的温暖气候中恣意生长了千万年,并与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交错在一起。随后,新生的农耕文明为古茶树赋予了“药”的意义,而到了西汉时期,不少文献已能佐证茶由药用衍变为日常的饮品。此外,茶又衍变出了例如祭祀、食用之类的次生用途,为浓厚的茶文化增添了不少多姿的风采。

  这是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中发现的人工种植茶树根,通过对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 14 测定和同时期出土陶盉(与茶相关的水器)的形态特征确定:早在约 6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早期文献将茶写作荼:《神农本草经》里说:“荼,苦菜,列菜部”。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民造福,被称为“天神”。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认识并利用茶”这一说法已经得到证实。

  医药古籍对茶功用的描述主要包括益思、轻身(羽化)。如华佗《食论》:“荼久食,益意思”;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而进入汉朝,在陕西省汉景帝阳陵外藏坑中出土的鲜嫩芽茶茶叶遗存(距今约 2100 年),表明那时茶叶就已进入宫廷饮食。

  成为国人日常必不可少的饮品,是茶从“存在”到“存续”经历的重要一步。由于中国人对茶色、形、味的永无止尽的追求,中国备茶方法历经传承与创新,发生了几度变化。唐代以来“备茶方法愈发便捷”,饮茶逐渐演变超越生活的艺术体验,这也就是茶艺的起源。茶饮的器具体系更是与昂贵、精巧的瓷器结合,通过外物之美映衬品茗之佳。

  陆羽在《茶经》中详细级述了唐朝煎茶的器具、流程、择水、用火和饮茶环境,“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如此完备的体系往往只有世家贵族或文人墨客才具备,寻常人家一般则使用五步煎茶法开云真人。

  这套 2022 年出土于山西长治屈家庄村唐墓的白釉茶具组合。囊括了茶碾、茶炉与茶釜(该器物的茶釜与风炉连为一体)及茶盏托,器物十分精美,组合完整,是唐代茶室的最新考古成果之一。反映了基础的煎茶法:先用茶碾碾茶饼(左一),风炉内放置炭火,茶釜中依次放入适量的水、盐、茶粉(左二),最后将茶汤添入茶碗以盏托饮茶。

  从图中可以看出,《茶具图赞》共列出12种茶具,有趣的是,作者审安老人给每个茶具不仅根据他们的材质或用途起了姓氏,还给他们封了官职,比如葫芦形“胡员外”用来量水,石头做的茶碾转来转去叫“石转运”,注水用的壶叫“汤提点”。“汤”为热水,“提”为提起,“点”则是点茶之“点”,连起来即是“提水点茶”之意;而“提点”又为宋代官职,含“提举点检”之意。

  这幅《玉川煎茶图页》由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金农所绘,表现了唐朝煎茶法。卢仝(约 795—835 年),号玉川子,早年隐居少室山,他家境清贫但博览经史,好茶成痴、成癖、成命。凭一首《七碗茶歌》被后世尊为自“茶圣”陆羽之后的“茶仙”。

  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七碗茶歌》横空出世后,打破了初唐只重饮茶技艺的窠臼,写出了饮茶妙趣,将茶人品茗的精妙之处精确的表述了出来,将中国的茶道文化一下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玉川煎茶也成为经久不衰的绘画题材之一,在历代画家笔下一直有所表现,比如元代钱选、明代丁云鹏都画过玉川煎茶图。

  至宋代,“斗茶”之风兴起,在当今影视剧中得见。茶艺与茶具相比前朝更是讲究。茶的色香味,斗茶时的操作技巧,击拂茶汤后的呈现效果和茶沫在盏壁的存留时间,都是斗茶考评的重点。斗茶崇尚纯白茶色,因此能让白色茶墨充分呈现的黑釉盏备受人们推崇。其中,以福建建窑烧造的建盏最为著名。青釉,青白釉茶盏造型相近,也十分流行。建盏的形状口大底小,犹如一个漏斗,足够容纳翻滚而入的汤花;盏壁较厚,以维持恰到好处的温度,保证茶水可以“久热不冷”。阳光下透出的纹路如毛发细密,有兔毫斑,鹧鸪斑等不同品类。

  吉州窑玳瑁釉碗(左)、吉州窑黑釉上剪纸贴花纹盏(中)、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双凤纹盏(右)

  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也爱茶,著有《大观茶论》;宋代大书法家蔡襄著有小楷《茶录》,其中都描绘了点茶、论器在宋朝文人生活中的流行场景。

  蔡襄官三十载,他在福建当转运使时,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创制出“小龙团”茶。为之,欧阳修《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

  在这幅南宋画家李嵩绘的名作《骷髅幻戏图》中,傀儡艺人的担子上就有一件点茶用的曲柄茶瓶。图中的悬丝傀儡戏是宋代木偶戏的一种。只见一个附着文人衣冠的大骷髅坐于画面左边,左手骨按于左大腿骨接近膝盖处,右手提线控制着小骷髅。小骷髅对面一小儿昂首伸出右臂,正欲伸手触碰。南宋时期朝无明主,官员腐朽,王朝风雨飘摇,命悬一线。千百年来无数学者从中解读出当时的社会状态,茶文化自然也隐于其中。

  这幅玉川煮茶图轴是由明代画家丁云鹏为其好友王石敏而作。清代诗人曹寅(1658-1712 年)有《题丁云鹏玉川煎茶图》诗云:“风流玉川子,磊落月蚀诗。想见煮茶处,颀然麾扇时。风泉逐俯仰,蕉竹映参差。兴致黄农上,僮奴若个知。”

  画中正是唐代茶人卢仝在庭院中给水煮茶的情景,虽然所绘为唐代茶事。但从画中树墩上的煮茶风炉与单柄壶来看,表现的却非唐代煎茶法。而是元明流行的煮茶法。煮好的浓茶可用作茶卤,饮用时将茶卤和开水混合,调成浓淡适宜的茶汤。

  紫砂艺术源于原始的陶瓷文化,宋代茶诗中就有紫砂陶的身影出现。北宋诗人梅尧臣作品《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满庭芳·咏茶》中:“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茶文化画卷。此中的“紫泥”和“紫瓯”指的都是紫砂陶。

  这件出土于江苏南京明代私立太监吴经墓的紫砂提梁壶,制作年代不晚于嘉靖 12 年(1533 年),是目前所见年代可考器物中时代最早的紫砂壶。其弧形与同一时期画家王问所绘《煮茶图》上的提梁弧造型一致,互为对照。

  自唐代以来,官方设立过多个与茶相关的政策,对茶叶的生产、税收、贸易等进行管理。北宋文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在官政条下记录了当时与茶相关的政策,包括茶税政策。

  茶在水中舒展起伏、流光摇曳。仿佛又回归了原始自然的自由,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形,色,味、香和器浑然合一,形成了茶文化最基础和深厚的第一维度,由茶出发衍生的种种实践皆由物入道,共绘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关乎天地规律、宇宙本源,悟道者得以俯瞰整个人类的文化形态而不仅仅是被裹挟其中。古人品茗论道,以茶会友。事茶之心,已到达物外之境开云真人。借茶修心,以茶养性已成为日常活动。“茶道”讲求理、法、真谛,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人们在寻茶、制茶、煮茶、品茶、鉴茶的过程中,追求茶与水、与器的协调,追求“茶事意境”代表的天人合一、人文和自然的和合,这种和合既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群与人群的协调,这些构成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提起茶,必然要提“茶圣”陆羽(733 年—约 804 年),他编撰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陆羽的长寿得益于“茶”,不仅是茶本身,还有茶道。《茶经·一茶之源》中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就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提升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陆羽将茶艺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环节,每个环节融入艺术想象与情感体验,升华到无功利的精神愉悦境界。如此就算是茶被纳入“道”的形而上学范畴。

  自陆羽之后,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信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经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

  唐朝僧人、禅院、文人雅士的“代言”,使得唐朝茶文化成为诗·书·画的固定题材。

  这幅托盏仕女图屏风画,为 1972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 187 号墓出土。画有三位女性人物形象。右边蓝衫侍女,手捧高足托盘,盘上置一盏,似在向主人奉茶。这说明在唐代,饮茶之风已传至中国新疆地区。

  除了追求性情上的高雅与脱俗,茶人还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志之所向与道之所需是相契合的。历史上许多雅志之士都有共同的特点:正直清廉,坦率求真、正气浩然、体恤民众。并且都有较为丰富的文化修养,或精于政道、或通达儒典、或工诗善文,这些都对秉性、气质、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习茶无论从环境、仪轨、茶人等因素而言,都要求无白丁俗客、存高远之志、言谈风雅,这是中国茶道重要的美学要求。

  文徵明是明代极具代表性的江南茶人。而江南,乃明代茶文化的中心所在。文徵明长于太湖之畔,痴于茶事,盛名于外。65 岁的文徵明由于错过某次苏州品茶盛会,绘此图以示自己的君子之志,好友郑太吉在雪夜送来惠山泉,更是让文徵明兴奋得提笔作诗,传之后世。他的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辞职归乡后以茶悟道,过得非常的优雅潇洒。其茶诗、茶画蔚为精彩,在茶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朝皇帝尤其爱茶,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帝王之道融入品茗雅事中。清雍正皇帝在做皇子时,曾命画师绘制成套耕织图册。此图中打扮成老农夫模样的胤禛(即雍正)正和其他农夫一起在茶香的陪伴下,体会打稻子的收获之喜。

  在宫廷画师为乾隆皇帝绘制的《是一是二》图中,弘历作文士打扮。端坐茶舍之内,手持书卷,目视清茶,身边放置着上古玉璧、商周青铜器、青花瓷器、善本书画等古物珍玩。

  弘历观月图以康熙时期冷枚绘《赏月图》为范本,于画面右侧加绘茶架。画中弘历作汉族士人装扮,赏月、饮茶。童子手捧朱漆茶盘,上置青花盖碗。旁侧的双层斑竹茶架中盛放有各类茶具。在现场可以看到画中文物的“同款”:

  宜兴窑紫砂凸花纹诗文盖罐(左上)、银提梁方火壶(右上)、雍正款斗彩团菊纹盖罐(左下)、金爵(右下)

  紫砂茶叶罐(左一)、宜兴窑紫砂诗句松树烹茶图壶(右上)、矾红龙纹酒杯(一对)

  弘历对岁朝(元旦),尤为重视,每到这一天,他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宫苑内点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时他还要认真地书写《心经》一册,以示庆贺。图绘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而在图的左侧摆着一个三层架子,每层拜访的都是与茶相关的器具,也体现了弘历对饮茶的喜爱。

  甚至为了以茶体悟天地之道,弘历造四处“千尺雪”景营造清雅氛围。所谓“千尺雪”,并不是真的有雪,而是指洁白的瀑布如下雪一样奔流而下。弘历在岸上以陆羽为原型的采素茶仙人的注视下,在此观飞瀑。听溪流,品佳茗,赏墨宝的文人雅兴。

  朱熹以“中庸之德”说茶,又以“中和之理”喻茶,茶之中和,中天地之和,中物我之和,中内心之和。《茶经》中暗合有许多“中”的智慧,如书中茶具多采用《易经》“中和”思想。煮茶的风炉,形状犹如古鼎,有三分厚度、边缘阔九分,风炉的支脚之上,还刻有“坎上巽下离于中”的字样,寓意相辅相成,协调运行。

  这幅《竹园品古图》为明代大画家、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所作,表现了江南文人在庭院中品鉴古玩字画、啜饮香茗的精致生活场景。人物、环境、陈设、雅事和谐统一,颇具和合之美。图中竹影山石之间,有仙鹤漫步,小犬嬉戏。花鸟和山水,大围屏围成的空间内,青铜古物罗列。

  主人坐在藤墩上指挥仆从们穿梭服侍。将所藏画轴古瓷呈上,以供宾客欣赏。岸边有两位文士,丝毫没有受到嘈杂环境的干扰。在专注翻阅品评,完善画册。一名童子正在屏风后以风炉烹茶,一侍女托盏于宾客身后。明中期以后,这类以吟咏诗赋,鉴赏书画,古玩以及品茶、品香、弹琴等为主要活动的聚会颇为盛行。中国茶道融合了体味自然、养廉雅志、兴邦治国等多重境界,是一个万象合一的综合体。

  茶香四溢,韵味八方,社会空间之大,未有茶所不及。早在西汉时期,巴蜀地区已普遍兴起饮茶之风,国人的茶道精神由中华大地绵延千里传向九州,成为了重要外贸商品,成就了茶道万里的佳话。时至今日,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 60 多个,茶叶产量近 600 万吨,贸易量超过 200 万吨。茶不仅仅传向了世界,茶文化更融入了世界,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早期中国茶向外传播主要有四条路经: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和瓷器不同,茶不仅仅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商品,所到之处将中国的饮茶之风传播出去,并逐渐演变成了沿路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须品,因而更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藏族的酥油茶、满族的奶茶、汉族的抹茶……在民族融合发展的驱使下,流行于各个饮食文化圈。

  生活在寒冷的高原和草原上的人们热量和水分消耗大,奶茶和酥油茶能防止身体脱水和冻伤。随着满族入关,这些奶茶饮品进入宫廷。

  多穆壶是拌、盛熬制完成的奶茶或酥油茶的器皿。多穆壶的造型一般为直筒,顶部的口沿呈僧帽状,在壶身处有把手和壶嘴,清宫的多穆壶样式丰富且实用。

  瓷质多穆壶使用粉彩工艺装饰八吉祥纹样(左一);掐丝珐琅多穆壶在装饰上融入宫廷特点兼具粗广与柔美(中);皮胎多穆壶则常用于野外活动(右一)。

  展览中还有来自英国、日本、俄罗斯的茶器精品,还有清代宫廷中使用和收藏的来自异域的茶器,以及由清宫造办处制作的外国风格的茶器。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日本银鸢尾花纹茶具套装、法国蓝釉描金寿字纹茶具、俄罗斯银刻花双耳六足盘,以及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风”茶具、英国沃克斯豪尔瓷厂烧造的软瓷印花青花庭院图茶叶罐、德国麦森瓷厂烧造的红陶模印花卉纹壶、珐琅彩描金人物图杯及杯托等。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规模宏大,展陈于故宫午门展厅及东、西燕翅楼。四个展陈主题分别是“茶出中国”、“茶道尚和”、“茶路万里”、“茶韵绵长”。展览期间,午门东北崇楼开设了茶文创体验空间。通过融合汉白玉雕、榫卯技艺和红墙色彩元素,让参观者在体验茶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8:30-17:00(16:00 停止入馆)开放,每周一闭馆。观众于参观前 7 日 20:00 开始预约,并凭身份证入馆。

  预约渠道:本次展览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免费参观,观众可通过 “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实名预约。本展每日限 50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