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主席在喀山河畔克里姆林宫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时指出,大约400年前,联通两国的“万里茶道”正是从喀山经过,将来自中国武夷山地区的茶叶送至俄罗斯千家万户。
17世纪,中俄茶叶贸易逐渐兴盛,中国商人贯通了南起武夷山、北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总长1.3万公里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称作“万里茶道”。
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就是这条“万里茶道”的起点,古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当地以万里茶道为主题,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曾经万里茶道的起点,如今正焕发新的生机。
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
漫步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炊烟与茶香间,既能感受这座传统村落的悠然,也能瞥见曾经“万里茶道”的繁华。
村庄内,一支晋商商队刚刚从外地抵达,稍作休整,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村中茶市选茶。梅溪两岸,茶庄客商往来不绝;梅溪之上,运茶商船昼夜不歇。
选购完毕,茶叶装船一路北上,穿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运至河北张家口,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口岸后再一路向西,最终到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
当时,中俄茶叶贸易逐渐兴盛,武夷茶也早已声名在外。下梅村,借助梅溪与当溪的水运之利,成为武夷山重要的茶叶生产与集散地和“万里茶道”的起点。
邹应文是下梅村景隆号茶庄第十一代传人。周末茶庄里,喧嚣打破宁静,邹应文沏上一壶清茶,与游客面对面而坐,讲述着万里茶道的故事。
“景隆号”由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设立。下梅邹氏是下梅村第一大姓,也是清代武夷山地区与晋商合作最主要的茶商家族之一。
茶庄墙上挂着的一幅画,记录了下梅村当时茶叶生意的繁华图景。记录山西商人在福建地区经营茶叶状况的著作《茶市杂咏》记载: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
林旭潭是土生土长的下梅村人。从早年的贩茶到种茶、制茶,再到办茶厂并扩大规模,林旭潭的茶厂从最初的3个摇青机、1200斤茶青,发展到如今19个摇青机,规模扩大了6倍多,年收入超百万元。“茶销路稳定,品种越来越多,村里茶企业也越来越多。”林旭潭介绍,全村近一半人口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拥有茶厂28家,茶产业年均产值超5000万元。
下梅村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武夷山市区6公里。村落初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如今,下梅村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邹氏家祠、古码头,仍足以令人想象当时的繁华。
古街是下梅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古街沿河而建,河名为当溪,是早年为方便茶叶运输,由村民引对面山上的水而形成的。当溪自村中横贯,与梅溪汇成“丁”字形。沿当溪两岸,30多座清代古民居蜿蜒错落。细看民居,夯土木门,青瓦飞檐,带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古街上的邹氏家祠是下梅村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万里茶道的辉煌。走进祠堂,修身齐家的思想蕴含在建筑设计的巧思中。走到祠堂中央转身,屋脊、立柱、大门、横梁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大的“商”字。祠堂墙上,“忠孝仁义”四个大字和一副副对联,彰显着“诚信经商”的理念。
“‘读书为起家之本,循理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勤俭为治家之本’,一代代先人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走在家祠内,邹应文当起了讲解人。
不只是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镇国庙、景隆号码头……一栋栋古建筑在古街上静静矗立,无声记录着过去那段繁华的历史。
武夷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烈介绍,近年来,为了更好保护下梅村传统村落,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推进万里茶道跨国联合申遗工作,完成万里茶道武夷山段保护规划编制和评审,并通过建设下梅万里茶道文化展示馆,打造古街、古宅、古码头串联的万里茶道研学路线,持续推进下梅村古建文物保护……如今,一个个文化遗产点,在保护与创新发展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
在茶文化体验馆,票据、茶箱、算盘……这些邹氏当年与晋商贸易时的实物遗存,勾勒出当年万里茶道的贸易盛景。陈烈说:“文化是村子旅游的灵魂,我们依托万里茶道,不断挖掘村子文化,将其注入旅游中,打造独特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
清晨,在鸡鸣声中醒来,嗅着炊烟与泥土的气息走出民宿,到村口的早餐铺里尝一碗茶面。饱腹后,沿溪岸漫步,和村民喝茶聊天。门外,村民扛着锄头路过,孩童骑着自行车上学,村民交谈声、潺潺流水声、导游讲解声……在不同场景与声音的碰撞中感受古街的烟火气。傍晚,沿街的灯笼亮起,古街回归静谧。这时和三两朋友相约,到农家乐里品尝地道的下梅菜,吹着晚风走宿,好好睡上一觉……社交平台上,有游客写下了在下梅村的一天。
近年来,依托万里茶道的独特优势和村子的历史文化遗存,下梅村大力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从采茶、制茶到品茶,漫步古村,在码头边听一段万里茶道的故事……如今这样的茶文化体验游,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欢迎。“我们来这里,更看重的是文化与生活的融合。”来自上海的游客张晓说。
村民彭寿培的民宿就接待过不少这样的游客。2016年,彭寿培返乡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游客来下梅,不只是感受建筑与文化,更是为了体验一种生活方式。”
制茶是“体验游”的重要部分。走进茶庄,三四个家庭正在体验团茶制作。采茶、清洗、蒸青,再到最后印上龙凤图案,尽管耗时小半天,但游客收获了自己制作的茶,脸上写满了成就感。从看茶到品茶,从听茶知识到动手制茶……非遗项目体验,既丰富了游玩感受,也传播了传统文化。
“来下梅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子也要顺应变化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邹应文介绍,通过挖掘万里茶道的历史,结合景隆号自身的故事,景隆号在街道的指导下,牵头打造了万里茶道主题线路。“如今,这条路线还在不断丰富。万里茶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的到来,又书写了新的万里茶道的故事。正是在这样茶旅融合的相互促进中,茶文化也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邹应文说。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