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上海的咖啡与茶
发布时间:2024-09-05 11:00:38

  上海永康路上有个“网红”熊爪咖啡。这是一名顾客与伸出洞口的“熊爪”互动(2020 年 1 2 月 4 日摄)。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在即,“四叶草”里又将如约飘出咖啡的香味,全球各地的咖啡豆在这里“同台竞技”,期待“跳”入中国居民的杯中。而“四叶草”所在的上海,截至今年上半年咖啡馆达到7857家,是全球拥有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咖啡文化已然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其实,上海不仅有咖啡,这里也是历史上中国茶叶最大的集散地之一,至今仍是茶叶的消费高地。咖啡与茶香,弥漫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寻常人家,形象地诉说这座城市“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

  永康路,上海咖啡馆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咖啡馆在这里几乎开得“肩并肩”“头碰头”。街头巷尾,捧着咖啡坐一坐的居民,和穿梭着的骑手,是这里的日常。这里还活跃着一个咖啡馆拍客群体,向咖啡馆创业者传播上海咖啡馆的装修风格、产品制作等等。

  小红书发布的《2022年咖啡文化趋势关键词》显示:上海的咖啡馆正在成为全国咖啡馆尤其是下沉市场“打样”的对象。2021年,小红书上“上海咖啡店”相关的搜索中,约50%搜索出现在上海之外其它省市。

  “这里可能是上海乃至全球最‘卷’的一条街,但凡有店面想要转手,一个星期之内必然有人接手、变成一家新的咖啡馆。”重生咖啡店长卢佩娜这样形容徐汇区的永康路“咖啡一条街”,她说,咖啡是外来的文化,但现在上海已经是全球拥有最多咖啡馆的城市,这让包括她在内的从业者感觉很自豪。

  开埠之初,咖啡作为舶来品被引入上海,最初只是在沪外国人居家或聚会时的饮料之一,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喝咖啡逐渐成为当时上海人的生活时尚。鲁迅先生就爱喝咖啡,他幽默地写道:“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欧洲对中国红茶需求旺盛,中国以前出口的红茶以福建正山小种为代表,带火了福建沿海港口。等到安徽祁门红茶崛起,上海就成了中国的茶叶集散中心之一,”《中国茶密码》作者、“国茶实验室”创建人罗军介绍说。

  当年,祁门红茶的运输途径是:从祁门沿阊江运到景德镇,再至饶州,换为大船用汽轮拖拽渡过鄱阳湖到达九江,再改为长江大轮运抵上海港。后来芜湖到景德镇通车,祁红便由公路运至宣城,再转用江南铁路联运至上海。

  罗军说,抗战之前,每年上海茶叶市场红茶新茶上市的时候,非要等祁门红茶到沪,方能为当年红茶新茶开盘定价,当时的茶商纷纷称此为“开红盘”,“当时做茶叶生意的徽商资本雄厚,他们把大厨带到上海,今天的上海菜就曾有安徽大厨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祁门红茶被列为派购统销商品,交由上海茶叶公司以地名红茶单独出口,为了保护“祁门”这一品牌资产,上海茶叶公司专门注册了“keemun”品牌,并在主要出口国也将商标注册好,为新中国换取了大量珍贵外汇。

  “在今天的上海,茶跟咖啡一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豫园股份投资中心董事总经理钱晓军负责茶叶投资。他说,上海的茶叶消费形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叶专卖与茶馆,近年来新茶饮即奶茶市场迅速崛起,“现在上海有6000多家新茶饮店,与咖啡馆不相上下,原来咖啡年轻人喝得多,泡茶的更多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但新茶饮出来后,迅速下沉到年轻人群体,所以如今在上海,咖啡与茶的消费群体有一部分是高度重叠的,既爱咖啡,也爱茶饮。”

  上海咖啡与茶的融合,从一个历史镜头可见一斑:1935年3月,为庆祝光明咖啡馆成立一周年,几家公司联合举行“空前盛况之联欢大会”,第一个表演的节目名曰“玫瑰艳华”,每一个随舞者的臂中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都抱着一盒汪裕泰茶号的“玫瑰牌”祁门红茶。

  咖啡是外来的,但手中的这一杯却是“上海味”。咖啡在上海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舶来品,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糊、汤圆等“国风”元素的咖啡,或是在咖啡厅内销售中式糕点与之“配对”,这些国风咖啡馆也是上海街头的一景。

  来自上海闵行区浦江镇的“獬豸”沪谚咖啡,将与众多非遗老字号一起,在第五届进博会的“非遗客厅”进行展示,这也是闵行区唯一一个“非遗美食”类展示项目。

  “獬豸”(沪语本地音xiā zā,是很棒、很聪明、很厉害的意思)是浦江镇的民俗文化IP,文创者将其与咖啡巧妙结合起来,推出了“獬豸咖啡四季主题”,春季选用花香调性的埃塞咖啡豆,夏季选用柠檬调性的埃塞咖啡豆,秋季选用巧克力调性的哥伦比亚咖啡豆,代表冬季的,则选用云南保山的一款咖啡豆,突出红酒调性的风味。一边喝咖啡,还可扫一扫季节卡片上的二维码,能听到有关秋天的沪谚及释义。

  咖啡在上海融入了国风,而咖啡畅销全球的事实,也启发一些有识之士去改变传统的中国茶产业。

  “十几年前,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通过咖啡机能够快捷地喝到一杯咖啡,让我受到很大刺激,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全球的人像喝咖啡一样便捷地喝到中国茶?”“乐泡智能饮茶机”创始人叶扬生如是说。

  叶扬生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成为一名IT业成功人士,生活优渥,但他始终忘记不了自己的家乡——以茶叶著称的福建武夷山。从2008年起,他从IT业转型到研发智能泡茶机,14年甘苦自知,却一直在坚持。

  他说,英国不产茶,但“立顿”红茶每年的销售额相当于中国7万家茶厂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而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国性茶叶品牌。其原因在于,传统的茶消费模式无法实现茶叶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标准化,需要创造全新茶叶消费模式。

  通过机器扫码,“乐泡智能饮茶机”能够准确识别茶叶品类,采取最适合这款茶叶的冲泡方式,一分钟内泡出一杯茶来。在2021年的几场泡茶“人机大战”中,人机共泡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经品茗高手盲评,均名列第二。

  叶扬生充满自信:“中国的企业和产品一定要考虑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获得竞争优势,上海具备这样的全球视野,上海虽然不产茶叶,但是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现代化服务业的背景下,我在上海能够实现梦想:让全世界的人像喝咖啡一样喝中国茶。”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熊月之教授特别推崇上海历史上一位先贤李平书,他既是一位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任湛江遂溪知县期间,曾组织团练英勇击退法军入侵;他又是一位思想开放、拥抱创新的实干家,任职上海期间,修道路、建码头、开学校、办医院、做慈善……清末上海,李平书办事之多、影响之大,士绅中无出其右。

  值得一提的是,李平书还是一位中医高手,同时还在上海积极推广西医,创立了上海第一个医学会,并创设女子中西医学堂。他在1905年就提出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知的见解,并努力“冶中医、西医于一炉”。

  电影《爱情神话》中的一个镜头,老白(徐峥饰演)去街边修鞋店修鞋时,鞋匠却手晃咖啡,不紧不慢地对催促他的老白说道:“现在是coffee time!”

  与“coffee time”一样,上海的“下午茶时间”也遍布全城,伴以越来越多的场景。醉西楼国风茶社,一家开在老洋房里的新中式茶馆,融合了苏州评弹、古筝等传统艺术表演,提供汉服换装等的渲染式下午茶,成为上海不少年轻人社交的新去处。

  当年,上海的茶庄茶行曾不计其数,比如著名的有大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汪裕泰茶庄、程裕新茶庄、鸿怡泰茶庄等等,不少已经被风吹雨打去,但近年来,一批代表上海城市生活惬意与诗意的新生代茶馆纷纷出现,比如隐溪茶馆,创立于上海的中式茶馆品牌,目前全国连锁店数已超过20家。美团数据显示:三年来,上海茶馆门店数增长71%,新中式茶馆的线上搜索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徐汇区高安路上有一家“宋明客厅”,主打中国传统文化场景下的品茶空间,时常有外国朋友过来学习茶道,“宋明客厅”联合创始人翟明说,以茶为媒,朋友聚会,能够让人忘记大城市的快节奏,静静感受心灵的丰盈。

  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

  在茶道高手看来,喝茶,是心灵与大自然的一场对话。品茶爱好者陶金晶在上海临港有一家名为“溯元养正”的茶室,她偏爱武夷岩茶,茶香氤氲间,时间慢了下来,她几乎能够分辨出茶叶生长时期的天气状况,“喝一泡老茶,就像跟老朋友聊天,浑然忘我。”

  跟咖啡一样,品茶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体现出了绣花针一般“精细”的上海特征。

  “精细”,是上海的城市特征。上海在中国的茶叶发展史上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因为是茶业集散地之一,也因为历史上涌现了多位以精细著称的著名茶人,比如,曾任浙江奉化知县的徐献忠,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专门写过论述泡茶用水的一部专著《水品》,他分述了包括北京西山玉泉、济南诸泉在内的各地泉水的特点和优劣,其中还有较少为人知的“华亭五色泉”和“金山寒穴泉”。明代嘉定人张谦德,撰有《茶经》,指出吴淞江水也可用来泡茶;清代嘉定人陆廷灿,著有《续茶经》,详叙茶事,列举名茶,甚至还提到了产于松江的佘山茶:“佘山在府城北……山产茶与笋并美,有兰花香……与虎丘相伯仲。”可见,上海在历史上也是产过茶叶的。

  精细,不止是茶。1956年,中央决定迁上海品牌名店进京。服装、理发、照相、洗染、餐饮等行业的一批上海老师傅集体迁京,极大提高了首都的服务业水准。

  “上海的品牌,充分展现了上海人精细、会过日子的特征,”上海企业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说。他认为,上海的品牌,主要集中在重大装备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除了重大装备类的“国之重器”品牌,上海的消费类品牌更多围绕人们的吃穿娱等“生活方式”上,品牌价值传递和倡导的是一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周元祝介绍说,上海不仅拥有商务部命名的全国最多的180家“中华老字号”,如老凤祥珠宝饰品、大白兔奶糖、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光明乳业、市百一店、豫园商城和亚洲最大的酒店集团锦江等。在新经济时代,上海的创业者依然聚焦在“生活方式”的品牌调性上深耕作为。无论是稍早的携程、大众点评、饿了么、盛大游戏,还是今天的拼多多、分众、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盒马、得物、途虎、米哈游等。目前来看,以数字驱动的上海多业态生活服务类品牌群已经傲视一方,同时带动延展了圆通、中通、韵达、达达、德邦等一批创立于上海的快递企业集聚。

  “这些依托数字经济底座崛起的上海新品牌矩阵,始终蕴含着‘服务生活方式、创新生活方式、引领生活方式、愉悦生活方式’的上海品牌基因,垂直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推动了生活方式品牌在上海品牌土壤中做实做强,不断走向全国、全球。”周元祝说。

  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李子园大厦,有个外号叫“奶茶大厦”――因为这里集聚了不少新茶饮企业,其中领衔的是“一点点”品牌。

  “一点点”品牌的所有者是台资企业生根餐饮,原本规模不大,但随着近年旗下品牌“一点点”奶茶的爆发式增长,企业员工数量急剧增加,原先租用的150平方米办公面积已无法满足其业务扩容所带来的商务洽谈、员工培训等需求。正当企业一筹莫展、左右为难之际,曾任李子园大厦楼长、现任李子园村党委书记的周璟芳第一时间上门与之沟通,为其在大厦内寻找新的房源。通过腾笼换鸟,帮助企业将原有办公面积扩大至整个楼面1000平方米,解决企业燃眉之急,赢得企业信任,结果带动了一幢楼的新茶饮产业链。

  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

  “一点点”的故事,正是普陀区近年来大力推动的“靠谱”文化、改变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说,“人靠谱(普),事办妥(陀)”,最早主要是针对营商环境和服务企业方面,契合了普陀的谐音,很快流行开来,2022年,普陀区正式发布了《普陀区推进“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2022年)》,成为普陀区最具辨识度的发展标签、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讲穿了还是做人和做事。”

  “靠谱”,实质上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熊月之说,上海开埠以来,就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的彼此信任来自契约意识。重然诺、守法规也成为近代上海居民最显著的特性之一。

  民国时期,于上海出生、上海创业、上海发家的著名实业家穆藕初曾说:“余自成童至今,垂三十余年。此三十余年中,思想变迁,政体改革。向之商业交际,以信用作保证者,今则由信用而逐渐变迁,侧重在契约矣中欧·体育生态物联网。盖交际广、范围大,非契约不足以保障之。”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弘扬契约精神,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求政府部门甘当“店小二”。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主任原立军说,为了促进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发展,上海市政府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如深化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支持发布“国潮新品”。支持老字号在重点商圈集聚发展,实施国际化战略等,同时加强老字号商标配套专项保护、注册登记保护、异地协调保护、跨部门保护。

  上海咖啡与茶的故事,是上海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城市性格的一个呈现。

  “开放、创新、包容,加上较强的契约意识,上海人这些行为特征的形成,是他们长期生活于高度商业化、现代化、法治化化、移民化大都市的结果,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熊月之说。

  咖啡与茶,其实也浓缩着上海的生活方式。学者陈圣来则认为,文化有很多解释,某种程度上就是生活方式。上海的文化特质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中是生活方式比较与众不同。当然,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